镇原北石窟驿:镶嵌在古丝绸之路上的璀璨明珠
发布时间:2018-07-10 来源: 甘肃经济日报 作者: 责任编辑:张媛媛 点击次数:
恢复窄屏

  王符雕像

  据《明·地理志》记载,明初对元代遗留下来的行政建制作了重大变革。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明政府将镇原州降格为县,镇原州的州城也是临泾县的县治,此时,临泾县被废,镇原州的州城也就成了镇原县城。在州改县的同时,对疆域也作了调整,把州西的部分地盘划归固原县,这就奠定了今天镇原县的基本版图,从此镇原县就以其勃发的英姿展现在华夏大地上。从公元1369年建县到2018年,已有649年的历史了。
  从纷繁的历史变迁中我们看出,镇原县的县名是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逐渐演变形成的。“镇原县”三个字中的“原”字最古老,沿袭了周代太原即大原的“原”字,距今3000年左右;“镇”是沿承了“镇戎军”的“镇”字,距今1007年;古临泾县的“县”,距今2200年,所以,镇原县是今天庆阳市所辖的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县份之一。

  北石窟驿景区全景

  文物古迹富集 “秦诏版”居首
  黄河是我国古代文明的摇篮,黄河中上游地区的渭河流域——支流茹河,东西穿越镇原全境,潺潺的茹河水,滋润着两岸的肥田沃土。在距今约七千年前,一些氏族公社就逐渐在渭河流域、茹河两岸定居下来,以自己的辛勤劳动,创造着历史和文明。
  镇原出土的大量文物和材料表明,全县有三处旧石器时代遗址、二十九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和两处周、汉时代遗址。在这些遗址里,先后发现和出土过古脊椎动物的化石,有鹿角、马牙、犀牛骨骼、石核、石片、刮削、陶器、石器、骨器等遗物。这些都充分说明生活在这里的先民们亦历经了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和氏族社会解体、阶级社会出现三个历史阶段。而在镇原挖掘发现的常山遗址和常山下层文化就是继仰韶文化、齐家文化之后,专家在镇原发现的又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古原始文化遗存。
  镇原县博物馆收藏的秦代“铜诏版”,1996年9月经国家文物局专家杨伯达一行8人组成的鉴定小组鉴定,认定为“秦诏版”属国家一级文物。同时正式命名为“二十六年铜诏版”(简称“秦诏版”)。“秦诏版”是秦始皇为了落实好经济政策中的统一度量衡而颁发的文告。这一举措,在当时封建社会刚刚建立的统一的多民族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有着积极的意义。
  举世闻名的长城逶迤万里,穿越镇原,因而留下了许多与长城有关的地名,如长城原、城墙沟、城墙湾等等。长城经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彭阳县孟原乡东部,进入镇原县武沟乡孟庄村的刘家堡子,这就是长城在镇原的源头。长城在镇原境内经过3个乡镇,11个行政村,40多个自然村,长达90华里,东北走向。现有白草洼、大庄原、马渠三合的城墙湾、三岔周家庄的城墙湾、玉原、乔岔崾岘、虎家后沟、梁台等8处遗址较为明显。

  翟池

  镇原县西南30公里处的中原乡原峰行政村南,有一座浑圆陡峭、奇特秀逸的山峰,古称陇山,今称原峰山。是西汉安定郡所在地高平县的著名古刹,香火旺盛,经久不衰,慕名游览者络绎不绝。北周保定三年(公元563年)九月,武帝西巡原州,曾巡幸登临。原峰山座落在五指原——食指的原峰塬腹地,山上庙宇洞窟多达59间(只)。
  镇原境内大小石窟很多,历经风雨沧桑,面目全非,唯位于县城东川2公里多茹河南岸石佛湾的石崆寺保存完好。该寺凌空悬起30多米,置身其上,面临齐刷刷的崖壁,有如腾云驾雾的感觉。窟群长200多米,排列有序,错落有致,气势磅礴,宏伟壮观。
  如今,镇原县开发的北石窟驿景区,就是在古丝绸之路遗址上兴建而来。该景区总面积18.92平方公里,以打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乡愁型国家4A级景区作为发展定位和建设目标,建设有镇原旅游文化展示板块、北石窟驿体验板块、“上善若水”体验板块等七大板块26个重点旅游项目,可为游客提供亲水娱乐、古迹观光、乡村休闲、生态度假等旅游项目。现已投入运营。
  北石窟驿站占地180亩,从空中俯瞰犹如一条巨大的鲤鱼,取义“鲤鱼跃龙门”。轴线广场,周边古朴的元素众多,古代钱币从秦半两到汉代五铢钱镶刻走廊两旁,两边的盆景寓意四书五经。风情水街,风是丝路风,水是黄河水,弯弯曲曲的水街象征黄河水系九曲十八弯。风情水街中有商贸区、餐饮区、休憩区、观光区、民俗文化展览区。龙潭瀑布,背靠龙山,上刻有二龙戏珠。二龙吐水、瀑布从上直流而下,颇为壮观。瀑布后有观景大厅,溶洞、假山形象逼真,同时设“仁”、“义”、“礼”、“智”、“信”五把座椅,供拍摄、休憩之用。夜色中的水幕电影,将瀑布、音乐、灯光巧妙结合,美轮美奂,引来游客纷纷驻足。

  民俗文化悠久 书画称雄
  翰墨芬芳的镇原,历史文化悠久。书法、绘画兴始汉代,盛至清末,而喜好书画之风则历史更久。无论城镇乡村、大家小户,贴字挂画蔚然成风。书法绘画,承前启后,造就过一大批书法和丹青名家。
  东汉末年的王符,系安定临泾(今镇原)人,是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论家,少年好学,有志操,生性耿直磊落。传说他有三大爱好:著书、植树、写字。有名的《潜夫论》就是他隐居期间的卓著。这位布衣居士,著书之余,常常为乡里人写字,其书遒劲豪放,笔雄墨秀,语辞且是勉耕促织之佳句,“求者喜不自胜,端悬于堂屋”。
  官拜兖州刺史、武威太守的李恂,镇原是他的诞生之地。传说他写一手好字,每次回乡不带金银珠宝,只带一些字画条幅分赠乡友,大家视作珍宝。明正德年间进士、官拜兵科给事的许理,景泰年间任南京、四川道监察史的张凯,都是当时善书法的官吏,他们怀着热爱家乡故土的痴情,寓民间礼俗、风情于毫端,到处留下凝重的墨迹。
  镇原书画的精粹,要属清末民初,这一时期的书画家,他们的艺术风格无不为陇东乃至西北地区添姿增辉。有的在全国享名,他们的书画法度严谨,技术精湛,自成一体。如清嘉庆进士、翰林院庶吉士刘之霭、清末民初贡生刘炽,书法神逸飘妙,给人以古朴清雅、静穆闲逸的印象。清末举人张宸枢,擅长书法,喜于词章,无事即染翰临池,经过奋发学习,苦心钻研,一举盛名陇东,跃入西北书法名家之列。
  在镇原现代书画创作中,也呈现了百花竞艳的景象,诸如邓博五、段思坎、蒋玉书、张廷柱等,还有一批后起之秀,如郑墨泉、金希明、焦宏泽、祁恩富等,形成了一支实力雄厚的书画队伍。
  抚今追昔,在历代书画家的精心耕耘下,镇原凝聚起一股浓郁的习书作画的艺术气息。1993年镇原县被文化部命名为“民间剪纸之乡”;2008年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10年被中国书协命名为“中国书法之乡”,是甘肃第一家获此殊荣的县。经过百余年的传承与发展,如今的镇原书画之风盛行,书画爱好者不计其数,其中还有不少农民书画家———拿起锄头是庄稼把式,拿起笔杆是书画艺人。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镇原县拥有国家级书协会员30多人、省级书协会员120人、市县级书协会员2000多人,成立有镇原书协、镇原老年书协、镇原老年书画院等机构,书画爱好者达25万人以上,专业和业余书法创作者达4万多人。
  香包刺绣是镇原另一重要民俗产品,有四千多年历史。香包又叫荷包、耍活子、搐搐。香包的用料为丝绸、青赤黄白黑五彩线线、棉花、碾成粉末状的中药材。
  刺绣新秀任艳艳的刺绣作品“四季花鸟屏”被第十五届中国西部商品交易会暨第二届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评为剌绣类金奖,“丝路故事”荣获第五届中国庆阳端午节香包民俗文化节刺绣铜奖,“图腾记忆”在中国庆阳农耕文化节民俗文化产品展中荣获香包刺绣类银奖等。作品《梅花迎春》、《如此多娇》、《报春图》、《九鲤鱼》等刺绣作品分别被国际、国内友人收藏。

  饮食文化独特 “老席”领先
  叮叮咚咚的驼铃声,风尘仆仆的马帮长队,把我们带进了那遥远的丝绸古道。遮天蔽日的宝盖旌旗,威武雄壮的皇家卫队,使人们的思路又回到灵太后回乡省亲的年代。历史渊源丰蕴深厚,饮食文化源远流长。镇原小吃主要以面食类为主,如镇原糖油饼、油茶、豆腐脑等,其次还有镇原烧鸡、三岔羊羔肉等。这些小吃既有汉民族的风味,也有少数民族的特色。而镇原酒席,相传最早是北魏胡氏家族由宫廷传入民间,后经几朝几代的精心操作,直至明代,镇原县名臣许理集本地酒席与宫廷酒席于一体,使镇原酒席更臻完善,使它的文化底蕴更为深厚,基本达到了孔子所云:“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要求。
  镇原小吃品类繁多,玲朗满目。有糖油饼、豆腐花、豆腐脑、猪肉烩面、凉皮、凉粉、糖角角、干粮锅盔、烧鸡、清汤羊肉、羊羔肉等,这些别具特色的小吃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饮食生活。在镇原民间饮食风俗中,始终保持着丰富多彩的传统。正月初一食“扁食”(水饺),正月十五蒸面灯,正月二十三吃粘面,二月二日炒豆豆,五月端午包粽子,八月十五吃月饼,九月九日“打平伙” (几家人合伙杀羊平均分配吃羊肉),腊月初八食“腊八饭”,直到除夕全家甚至全族聚餐。饮食在人们的精神生活中,平添了许多情趣。
  食中有文化,食中有学问。镇原酒席文化底蕴丰盈,融民俗礼仪, 饮食科学与一炉。它以本地特产米、面、肉、蛋、菜为主料,用灸、蒸、焖、炒、爆、炸、拌等手法制成热凉交错、 荤素相间、口味各异、五色俱全的镇原酒席。该席有“九魁”、“十全”、“十漏一”、“十三花”等名称。主食以馒头为主, 酒多用米酒,附以白酒。
  镇原酒席热凉荤素,大菜小菜搭配合理科学,口味变化不一,既注重了营养学,又考虑了食客们的饮食习惯,如上一道高糖、高维生素的甜盘子,再上一道可口、高营养的三仙鸡杂,保证让食客们吃得舒心、吃得满意。大部分地方全套酒席开始上热菜时,还有先吃“清鸡汤”,再吃肋脊的端法,谐音“清吉平安”和“吉利”,寓意“万事开头,吉祥如意”,有些名馔还有寓意深刻的菜肴典故,如东坡肉,相传为苏东坡所发明。

分享给好友阅读:
主办:365足球即时比分 承办:镇原县政府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地址:甘肃省镇原县城关镇中街21号 
电话(传真):0934-7121808 邮箱:zyzfbxx@163.com 邮编:744500 
陇ICP备07001201号 网站标识码:6210270009 甘公网安备 62102702000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