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婚俗
发布时间:2018-04-25 来源: 作者: 责任编辑:张媛媛 点击次数:
恢复窄屏
  山村婚俗,庄重简朴,喜庆祥和,颇讲礼仪,甚有豳风遗韵。其仪式主要有迎花、拜堂、转毡、撒帐、道答客、敬祀、耍房七道。下面逐一叙述。
  迎花:子午岭山区的青年人结婚,提前三天,由男方去女方下请帖,俗称“问客”,男女双方商定结婚事宜。大喜之日,由男方派花轿、男女大客并唢呐去女家接娶。女方派男女大客并嫁妆送往男方。双方男女大客人数相等,以一席人为限。花轿到达男方家大门口停下后,新郎由姐夫或表兄引领(过去骑马),围花轿左、右各转三圈;新娘便由女大客从轿内搀出,伸手从头发上摘下一朵绸花交给新郎。新郎接花插于帽沿或别于胸前后,新娘便由姐夫或表兄背进大门,直奔喜堂。
  拜堂:堂正壁挂大红“喜喜”字中堂,堂桌上摆放一对插满鲜花的花瓶,以象征富贵吉祥。拜堂内容主要是:拜天地、拜高堂、夫妻对拜。每拜司仪都要拉长声调,很有韵味地喊上三句吉利、祝福的话,如拜天地:“一拜高天厚土,二拜五谷丰登,三拜人杰地灵”;拜高堂:“一拜寿比南山,二拜福如东海,三拜五世其昌”;夫妻对拜:“一拜龙凤呈祥,二拜麒麟送子,三拜百年好合”。最后,还要拜大、小主人和来宾。
  转毡:“拜堂”结束,新娘“转毡”入洞房。“转毡”,即将两条毛毡交递向前转铺,让新娘在女大客的搀扶下,踏着绵茸茸的毛毡,袅袅婷婷步入洞房。有的地方,是用布袋或麻袋一个接一个铺入洞房,上盖以彩毯,铺出一条五彩缤纷的路,犹如地面长虹。新娘子风姿绰约,踏着这条彩虹走向新生活,走向幸福……
  白居易诗中有这样两句“青衣转毡褥,锦绣一条斜”。由此可知,“转毡”之俗至少要追溯到唐代。
  “撒帐”:是在新娘“坐帐”时,将一些核桃、红枣、花生、葵花籽、麻钱、谷草节节等撒向新娘怀中、坐床或地上。撒的同时,还喃喃祝词,一般是三个小段:一是“撒洞房”;二是“撒吉祥”;三是“撒荣昌”。“红枣”、“花生”,取谐音为“早生、花叉生”;“葵花子”取“多子”意;“核桃”颠倒取谐音为“讨孩”;“谷草节节”是“多节”,意即多福;“麻钱”,“外圆以象天,内方以象地,中孔以象人”;天地阴阳之道,人间夫妻之理,都贯注进去了。
  “撒帐”,是将传宗接代、吉祥如意的主题,通过谐音、象征的手法表达出来。
  “道答客”:是婚仪的尾声。是由主家请来的能说会唱的人“道答”。《道答客词》很系统,一般有《引子》、《谢红爷》、《谢老小外家》、《谢大客》、《谢厨子》、《谢七姑八姨》、《谢总管执客》、《谢响儿客》、《谢轿夫》、《谢众客》等九个内容。其词风趣幽默,很有地方特色。如《谢红爷》:“荒山跑成平路啦!鞋和袜子跑旧啦!两片嘴皮子磨透啦!两姓说成一姓啦!……”又如《谢大客》:“事主地方不宽展,一没枕头二没毡;亲家来了受委曲,羞得我心里直泛酸……“。
  《道答客》词是由别人替主家唱出,唱而无曲,自成腔调,絮絮叨叨,诙谐生动,形式近似“组歌”,篇章自然完整。
  耍房:吃过“换碗子”饭,天色已近黄昏,“耍房”便开始,连续耍三夜(今亦淡化)。“新婚三日无大小”,“耍房”将此话的含意表现的淋漓尽致。
  子午岭山村的“耍房”,大体分“耍动作”和“耍语言”两类。“耍动作”是指出一些节目让新人表演,如“咬糖”,“吃苹果”,“捉恶蚤”,“逮老鼠”,“掏麻雀”,“拔萝卜”等等。“耍语言”是由一人领说,新人分别重复说出,如:(男)“南墙一朵花/风吹吱啦啦”;(女)“妹妹要折花/哥哥凑一把”。又如:(男)“一页席,四角柞/请问妹妹叫个啥?”(女)“炕洞门,一把柴/我打年时就想来!”……无论是“耍动作”或“耍语言”,新娘都要唯命是听,高高兴兴,否则被认为是不贤慧、大不吉利。耍房常常得两、三个小时,直到深夜方休。
  “耍房”之俗,中国古已有之。仲长统《昌言》有云:“污风诡俗,莫此之甚……”可见,汉代“耍房”已达火热度。仲长统《昌言》所述代表了汉代儒家一面之词,不免偏执。“耍房”之俗能留传不衰,除了“热闹”外,尚有驱除新娘清冷、孤独感,熟悉亲邻、乡里的一面。所以,有人这样写诗赞叹:“洞房耳鬓斯尽磨,未过三朝热闹多,喝酒豁拳掏麻雀,大家团聚乐呵呵!”当然,现在耍房已文明多了。
  (供稿:李忠信 米占宏)
分享给好友阅读:
主办:365足球即时比分 承办:镇原县政府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地址:甘肃省镇原县城关镇中街21号 
电话(传真):0934-7121808 邮箱:zyzfbxx@163.com 邮编:744500 
陇ICP备07001201号 网站标识码:6210270009 甘公网安备 62102702000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