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属羌明珠、灭臧居地实地勘察行记
发布时间:2018-04-20 来源:地志办 作者:刘文戈 责任编辑:苟罗文 点击次数:
恢复窄屏

  在宋夏交界的北宋境内,多住有属羌,其中有明珠、灭臧、康奴三族较为强大,常与西夏相勾连作祟宋境,成为宋朝心腹大患。宋朝廷多次派兵征讨,但因其地险要,都损兵折将,大败而归。宋仁宗庆历元年(1041年),范仲淹知庆州,并兼环庆路经略安抚招讨使。在他巡边调查之下,向朝廷提出在西夏与明珠、灭臧居住地之间修筑城寨,以断他们之间联系。《宋史·范仲淹传》云:“明珠、灭臧劲兵数万,仲淹闻泾原欲袭讨之,上言:‘二族道险不可攻,前日高继嵩已丧师。平时且怀反侧,今讨之,必与贼表里,南入原州,西扰镇戎,东侵环州,边患未艾也。若北取细腰、葫芦众泉为堡障,以断贼路,则二族安而环州、镇戎径道通彻,无可忧矣。’”虽然范仲淹在边时未能修筑这座城寨,在他调入朝廷任参知政事后,仍然关注边界战事,坚持自己意见。庆历四年(1044年)十一月,在他的主持下,调环州的知州种世衡,原州的知州蒋偕合兵修建了细腰城,隔断了明珠、灭臧、康奴三族与西夏的联系。这三族失去外援后,不战自服。“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孙子兵法》上所推崇的战术手段的最高境界,范仲淹采用这种办法镇服了西夏,边界谚云:“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明珠、灭臧、康奴三族居住地按现今地名看,在甘肃省的镇原县、环县、庆城县(以上三县即宋时的原州、环州、庆州)三县交界处,为纯山区,交通不便。其居住的中心区在今镇原县,所以《镇原县志》上有记载,而环县、庆城县两县《县志》上则无任何记载。
  翻阅《镇原县志》(1984年)上百:“柳泉古镇,庆历中置。西即熟户。”又云:“县北八十里,今十八岘地,所谓柳泉古镇。宋时属羌撒逋渴叛寇原州柳泉镇、环州鹁鸽泉寨,梧州刺史杜澄、内殿崇班赵世隆战殁,即此。宋为镇,今废。城尚存,俗讹柳州城。”熟户即属羌也,说明属羌明珠、灭臧、康奴三族居于此地。此地正好位于原州、环州、庆州三交的原州一侧。
  2010年9月25日,我偕同陇东学院马啸教授、齐社祥副教授、理事唐廷尧,在镇原县文化局路永新局长、县政府办马旭霖秘书、方山乡政府的白良贤主任、经委的慕主任的陪同下,对十八岘和柳泉城进行了实地考察。
  我们从西峰出发,跨越巴家嘴蒲河河谷,上到镇原县的太平孟坝镇,在孟坝镇北边不远处,见到方山乡政府的慕、白二位主任来接,因为十八岘是方山乡的一个行政村。才下过雨,土路泥泞不好走,二位主任带我们从另一条路下山,先看柳泉城。
  柳泉城位于蒲河上游河谷西岸的一块台地上,与西山相接,北东南三面环水,北与东为蒲河,南为蒲河的支流清水河。清水河是一条小溪,不太长,发源于镇原县的庙渠乡。我们下山先到清水河谷,走出河谷才到达柳泉城的脚下。柳泉城不大,城内土地只有二百来亩。20世纪70年代修筑309国道公路,由南向北从柳泉城中间通过,将其切为东西两块。东面一块城内还残存城墙,住有一户群众;西面一块仅有残存城墙,已无住户。据镇原县有关部门测量,城东西长300米,南北宽270米,面积约有8万平方米,折0.08平方公里,近120亩,是一座面积很小的城池。我们沿着309国道线走到城北,从小路上到城的西面一块,又沿着西山根由北走到南。西山脚下是红砂岩,开凿了许多浅石洞,有些洞内有石台座,但无神像。有人说有一洞穴很深,可以沿清水河谷向西延伸,在庙渠乡境内才有出口,是城内人在敌军破城之前逃生的通道,但这个洞穴未找到,被泥沙淤塞了。城内遗留有石块砖瓦残片,尤以山脚坡地上为多。城南隔清水河有一高峻山嘴,很像牛头,上有一庙,站在那里展望,四周情况一览无余。镇原县的同志介绍说:此城修建时间可以上溯到北宋以前,在清朝时还有大量居民居住,废弃于清末,延续了近千年。此城远居深山,依山靠河,取水方便,又便于防守,是它长期存在的原因,也是属羌明珠、灭臧选为部落中心城的原因。虽然现在这里通309国道线,但公路弯道多,车不愿走,来往车辆很少,仍属偏僻地区。
  柳泉城地界属镇原县三岔镇管辖,但距方山乡政府所在地仅四五里路。方山乡两位主任笑着说:我们走过地界畔了。
  时间已过十二时多了,我们驱车向南来到蒲河东岸方山乡政府吃过中午饭,又跨蒲河回到河西岸,向北走不远,上西山顶,转山峁,过崾岘,一直向西走,走到一处山坳,即到了十八岘行政村村部,我们再未向前走。
  如果再向西,仍然是转山峁,过崾岘,就可到孟坝塬北部上午我们初次见到方山乡二位主任处。十八岘,就是十八个崾岘,实际这山上不止十八个崾岘,要多于这个数。崾岘,是黄土高原上的特殊地形,因水土流失,塬与塬之间、山峁与山峁之间有一形似人腰的狭窄山路相连,这种山路有长有短,有高有低,有曲有直,形状不一,当地人通称为崾岘。地形极为险要,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守住一个崾岘,你就很难逾越,何况有那么多的崾岘可守!这也说明属羌明珠、灭臧为什么要居住在这里。现在明珠、灭臧居住在这里的痕迹一无所寻,只能站在这里遥想他们当年的艰辛了。
  在村部不远处山峁上有一土堡,村主任说是清末民国初修筑的,我们上去看了看,就原路返回。下到山底309国道上,与方山乡二位主任告别,沿蒲河西岸穿过柳泉城向北行进。
  大约能走五六公里,河流与公路折向西北。河对岸有一河川由北而来,注入蒲河,镇原的同志说,那是康家河,向北通环县,在环县境内称黑泉河,环县的演武乡政府设在河东岸,河的发源地在环县的车道、合道二乡交界处。范仲淹在《东染院使种君墓志铭》中写道:“唯环西南占原州之疆,有明珠、灭臧、康奴三种,居属羌之大,素号强梗,在原为孽,浸及于环。抚之,很不我信;伐之,险不可入。北有二川,交通于夏戎,朝廷患焉。其二川之间有古细腰城,复之可断其交路。”康家河就是范仲淹所说的二川之一,这里现还不通车,无法进入。另一道河川是白家川,也是蒲河的一条支流。我们驱车向西北行进到三岔镇,在三岔镇政府所在地的西北角有一河川在这里注入蒲河,这就是白家川,向北通往镇原县最远的殷家城乡政府。殷家城乡像一柄木楔向北插入固原与环县之间,西面靠固原(宋时的镇戎军)地界,东面与北面接环县地界。北宋时,是镇戎军与环庆路、泾原路三交界的接合部。
  范仲淹为堵住明珠、灭臧交通西夏的要道,在两川之间修筑了细腰城。《镇原县志》说:“细腰城在徐家台。”又据方山乡白良贤主任说,他家在殷家城乡,其北有个徐家园子,在河东岸的台地上,是否就是徐家台?我们来到这里,询问当地人,他们只知道徐家园子不知道有徐家台,而且这里没有城寨的遗迹。其北,川已十分狭窄,只能算作沟,不能通车,过去也很难行兵。其南,也就是在殷家城乡政府北面仅隔一条小沟的台地上有殷家城古城址。古城址残存5至6米高的城墙靠河岸约100米,在北面约60米,并有一北城门残迹;城墙向上延伸到东山半山腰,又向南折,延展到南面的沟边;沿沟下伸了半截,南面的城墙为双层。台地不小,尽圈在城内,面积大约有25万平方米,折0.25平方公里,375亩。城的修筑形式为宋城,但很难确定为细腰城。《镇原县志》云:“殷家故城,《辑志》载:县西北一百二十里,在今半坡刘家,城存。相传魏虎儿大破殷天龙于此,其地犹有魏虎儿石像。今殷家城地。”连《镇原县志》尚未确定为细腰城,何况我们呢。当地群众说,这条川向北通到环县车道乡,有三交城,是三个城,其南在三岔镇境内的安家川有耳垛城,是两个城,殷家城为一个城,构成了防御西夏的体系,可以视为葫芦诸泉城寨的一部分。
  天已向晚,我们在殷家城乡政府受到马军锋书记的热情接待。吃过晚饭后,驱车急驶,赶晚上9时到达西峰,一天考察到此结束,收获不小。
  (作者系中国范仲淹研究会副秘书长、甘肃省庆阳市范仲淹研究会会长、庆城县政协原主席)

分享给好友阅读:
主办:365足球即时比分 承办:镇原县政府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地址:甘肃省镇原县城关镇中街21号 
电话(传真):0934-7121808 邮箱:zyzfbxx@163.com 邮编:744500 
陇ICP备07001201号 网站标识码:6210270009 甘公网安备 62102702000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