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秦长城下的边陲重镇镇原城
发布时间:2018-04-20 来源:地志办 作者:刘 满 责任编辑:苟罗文 点击次数:
恢复窄屏

  今年(指2006年,编者注)5月下旬,利用到西峰市参加《先周历史文化论坛》学术讨论之便,我们一行数人参观了庆阳农耕民俗文化村、宁县古豳文物展和庆城县周祖陵森林公园。返回兰州时专程去了镇原县,先后去了彭阳故城,参观了石空寺石窟、王符墓、王符故居、县博物馆和文化馆。在去固原市的途中,考察了镇原县武沟乡境内的战国秦长城。县博物馆的馆长姚志峰先生对镇原县及陇东文物的过去及现状,了如指掌,如数家珍,正是由于他的帮助,才使我们在考察中得以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尤其是有幸目储了国宝秦诏版。
  现在的镇原县地处一隅,位于西(安)兰(州)公路之北,无论是从西安到镇原,还是从兰州到镇原,都得从平凉市进入。这些年来,虽然多次到过平凉,也非常想去镇原,但是都因不顺路而作罢。现在的镇原县不在重要的公路干线上,比较而言交通是不那么便利的。可是在历史上,尤其在先秦和两汉时代,镇原为我国西北边陲重镇,战国秦长城穿过境内,丝绸之路横贯全县,而且先秦时期这里就已经设县置守,是甘肃几个最早建县的地方之一。总之,在陇东地区乃至甘肃的历史上,镇原县的历史是悠久的,其地位也是十分重要的。
  一、战国秦长城下的边陲重镇
  这次到镇原县的重要收获之一,是有幸看到了镇原县境内的战国秦长城。战国秦长城和秦长城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
  秦昭王时,义渠戎王与宣太后乱,有二子。宣太后诈而杀义渠戎王于甘泉,遂起兵伐残义渠。于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
  从时间上说,战国秦长城是秦昭王(公元前306—前251年)在位时修建的长城,秦长城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使蒙恬率十万之众修建的长城。从地域上说,前者是战国时秦国在自己北边的陇西、北地和上郡一带修建的地区性防御工程,而后者是大一统的秦王朝在自己的北方修建的“起临洮至辽东万余里”的全国性防御工程。
  战国秦长城的起点在今甘肃临洮县北30里处的杀王坡,由此向东经甘肃的渭源、通渭、静宁县,进入宁夏境内;在宁夏境内经西吉、固原、彭阳三县,又进入甘肃镇原县境内。从镇原县境内折向东北,又经甘肃的环县、华池两县,进入陕西省境内,经吴旗、志丹、靖边、横山、榆林、和神木等县,最后进入内蒙古境内……
  这一次我们参观了镇原县武沟乡境内的战国秦长城。武沟乡位于镇原县城关镇西北28公里处,茹河北岸。长城从宁夏孟塬乡的东部进入武沟乡孟庄的刘家堡子和白草洼。当地研究地方志的同志说:
  (孟塬乡至武沟乡的长城)遗址保存尚好,有残墙、城障、烽墩四处。残墙高一丈二尺至一丈五尺,宽两丈左右;城障呈长方形,南北长约三丈,东西宽约六丈,中心残高达一丈四尺,底径三丈三尺,夯土均匀。(王永谋、王仰贤《镇原境内长城略考》)
  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只参观了武沟乡孟庄村白草洼的长城遗址,仅这一处长城遗址就长约6里,这也是比较少见的。白草洼的长城遗址位于两省交界的地方,地处山原之上,长城仿佛是一道山梁,起起伏伏,断断续续,若隐若现,从武沟一直伸向东北,经镇原县的马渠乡、三岔镇进入环县境内。据说镇原县境的战国秦长城长约90里,整个镇原县差不多全包在长城之内。
  战国秦长城是甘肃境内最早的长城,是当时胡、汉之间的分界:长城之内是秦国的势力范围,长城之外是胡人的游牧之地。甘肃是秦人的发祥地,“秦”得名也源于甘肃,但是从上述战国秦长城的走向看,当时甘肃的大片地方还在长城之外。也就是说,镇原是甘肃境内开发比较早的地方,当不少地方还是秦的“化外”之地时,这里已经是秦国的“编户齐民”了。
  在武沟战国秦长城遗址上,我们看到了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就是两千多年前的秦长城的一小段在这里竟然成了甘肃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两个省区的分界,长城的一边是甘肃省省镇原县境,而长城的另一边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彭阳县,两个省区的界碑就立在长城顶上。界碑露在地表的部分还有字,甘肃一边有“甘肃”二字,宁夏一边也有“宁夏”两个字,而且每个界碑上还有编号。面对眼前的战国秦长城,我不由地想起了一件往事:20世纪90年代,我们考察过渭源县境内的战国秦长城遗址,当时有人从长城上起出了一层夯土,没有想到那块夯土层竟然是那么地平整,犹如一块长一尺多、宽数寸、厚一寸多的木板。在两千多年以前,人们在荒无人烟的山原上修建的长城,其夯土层是那么地规整。试想那么高大宽厚的长城,就是这么一层一层地筑成的,可见当时施工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
  战国秦长城是秦国重要的国防工程,在修建长城的同时,秦国在长城沿线设郡置县,派兵戍守。秦国在长城沿线先后设置了陇西郡、北地郡和上郡,镇原地属北地郡。当时在北地郡长城沿线设置的有乌氏(治所在今宁夏固原市南)、朝那(治所在今守夏彭阳县城阳乡)、彭阳(今镇原县太平镇彭阳古城)、义渠(今甘肃宁县北)和郁郅(治所在今甘肃庆阳县庆城镇)。今镇原县境内的彭阳古城就是这为数不多的县城中的一个。过去人们一直把彭阳定为汉县,从20世纪80年代咸阳出土的秦封泥证明,彭阳为秦县。
  秦汉时期,尤其是先秦时,边境地区地广人稀,设置的郡县较少,所以一个郡或县,它的辖区都是很大的。另外这些地处边境的郡县有着十分明显的军事性质,与当时的国防密切相关。先秦时在战国秦长城沿线的今甘肃庆阳、宁县、镇原和宁夏的彭阳、固原都设了县。到了西汉武帝时,尽管汉王朝国力空前,声威远播,但是先秦时在这里设置的县,不仅如数保留了下来,而且县城数目有增无减。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114年),析北地郡置安定郡,镇原地属安定郡。除了保留秦彭阳县外,又在今镇原县境内设置了安定县(治所在今镇原县城关镇)。又据《元和郡县志》记载,唐临泾“县(治所在今镇原县城关镇)界兼有汉安武、安定、彭阳、抚夷四县之地”。说明西汉在今镇原县境内设置的县不止彭阳、安定二县,安武和抚夷两县,也有土地在今镇原县境内,抚夷县的治所也可能就在今镇原县北部。今天的一个普普通通的县,在西汉时竟然设有两到三个县,设县密度如此之大,这不能不让人吃惊。原因何在呢?因为这里是当时匈奴人入侵关中地区的必经之地,同时这里也是西汉王朝的大军征伐匈奴的重要军事通道。在这里屯兵戍守,可以抵御、阻遏匈奴的入侵;在这里设县置守,可以保证军事通道的畅通。凡此种种,说明历史上的镇原县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完全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边陲重镇。
  二、秦汉时丝绸之路的要道
  在人们论述丝路的文章中,很少涉及镇原县,仿佛镇原县同丝路没有多大关系,即使说到镇原与丝路的关系,也是轻描淡写,语焉不详,而人们津津乐道的是经由今甘肃泾川、平凉和固原一线的丝路。其实经由今泾川、平凉和固原的丝路的开通是比较晚的,在泾河流域,最早出现的丝路还是经由今镇原、宁夏彭阳到固原的道路。在先秦时期,镇原县不仅是军事重镇,而且是丝路要道。据文献记载,当时在茹河北岸的山原上就有一条自东向西横贯今镇原县全境的道路,这是自长安、咸阳通往关中西北地区的最早的道路。
  秦国在修建战国秦长城时,不仅在长城沿线设郡置县,派兵戎守,还在长城沿线修筑了道路。这是给长城沿线运送军队和给养的道路,也是这一带最早的丝绸之路。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
  汉孝文皇帝十四年,匈奴单于十四方骑入朝那萧关,杀北地都尉卬,虏人民畜产甚多,遂至彭阳。使奇兵入烧回中宫,候骑至雍、甘泉。
  这一次匈奴是循着今固原县境的清水河的河谷南下的。战国秦长城从西吉往东北,在今固原县北十余里的地方越过了清水河。在清水河与长城交会的地方,就是长城的豁口,匈奴的骑兵就是从清水河上的长城豁口进入的。匈奴人攻入当时北地郡朝那县境内的萧关(在今宁夏彭阳县古城乡西北的任山河),杀死了驻守在那里的北地都尉卬。匈奴的军队一路掳掠,自朝那县城(治所在今宁夏彭阳县古城乡)沿茹河往东,到了当时的彭阳县城(治所在今镇原县太平镇彭阳古城)。在彭阳城,匈奴大军兵分两路:一路从彭阳往南,经今平凉、华亭,火烧了华亭县境内的回中宫,进入今陕西陇县、千阳一带;另一路从彭阳继续往东南,经甘肃宁县,进入陕西旬邑境内。当时匈奴两路大军的候骑(巡逻侦察的骑兵)分别深入到当时的雍县(治所在今陕西风翔县)和今淳化境内的甘泉宫一带。显然匈奴在进入长城之内以后,对长安采取分兵合击的钳形攻势:从雍县沿渭河东下,就可到达长安;从甘泉官所在的淳化县往南,亦可到达长安城下。
  上述《匈奴列传》中的记载虽然文字不多,但信息量较大,它记载了匈奴向长安进犯的两条路线,反过来说也就记载了当时长安到关中以西以北地区的两条道路。一条是从长安往西,溯渭河北岸西行,经凤翔、千阳和陇县,再从陇县继续沿古陇山东麓往北,经华亭、平凉、镇原和彭阳等县,就到了后来的汉安定郡(按当时安定郡地属北地郡)的治所高平县(治所在今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另一条就是从长安往北过渭河到咸阳,经今泾阳、淳化、旬邑、宁县、镇原和彭阳到固原市。在这两条道路中,前一条道路出现较早,就不作讨论了。这里重点要讨论的是后一条道路,即从彭阳古城往东南,经宁县、旬邑、淳化到成阳、长安的道路。汉孝文帝十四年(公元前166年),这条道路就已经成为匈奴南下的道路,说明它的出现是比较早的。我们认为,这是一条与战国秦长城有关的道路,是先秦时修建的道路。因为汉孝文帝时,汉王朝建立不久,当时正在医治战争的创伤,恢复生产,是根本没有力量修建这么一条道路的。因此,这条道路修建时间应在秦代或更早的时候。
  上述匈奴的入侵发生在公元前166年,《史记》对这次入侵的路线记载也不那么具体。在这次入侵过了190年之后,有个人就从头到尾走了这一条道路,这个人就是东汉大史学家班固的父亲班彪。《文选》李善《注》说:“更始时,班彪避难凉州,发长安,至安定(治所在今宁夏固原市原州区),作《北征赋》也。”公元23年至24年间,班彪为了避难,就前往凉州(东汉时治所在陇县,即今甘肃张家川),他从长安出发,前往当时安定郡的治所高平县(治所在今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北征赋》是一篇记行兼抒情的赋作,记述了班彪当时从长安到安定郡旅行的全过程,抒发了作者遭逢乱世的感慨。文中记载的地名较多,互相连贯,犹如有的汉简中记载的地名,一个地名之后是另一个地名,只是没有记载两地里程。这些记载是作者亲身的经历,可称之为实录,这就为我们留下了当时长安到安定郡间交通路线的真实可信的记录。《北征赋》中记载的地名说明上述匈奴的入侵就是循着这条大道进入的(关于《北征赋》中的地名和交通路线,笔者将另外撰文作专门的探讨)。
  《北征斌》中有三个地方与今镇原县有关,说明当时的丝路从东到西穿越了今镇原县的县境。一处就是“释余马于彭阳兮”,班彪说当他到彭阳时就解脱了车上的马,这里的彭阳就是西汉时彭阳县城,也就是今镇原县的彭阳古城遗址。另一处说“越安定以容与兮”,说他从容不迫地经过了安定县城,这个安定县的县城当在今镇原县城关镇祁川村。还有一处说“遵长城之漫漫”,说他循着长长的战国秦长城前行。这里的长城就是镇原县武沟乡往西的战国秦长城。把班彪行经的彭阳古城遗址、镇原县城关镇和武沟乡这三地方连起来,就会发现当年班彪走的道路就在今镇原县境茹河北面的原上。同时也说明,班彪行走的这条丝路古道,从东到西穿越了今镇原县全境。班彪之所以不走茹河河谷,是茹河河谷中根本无法行走。因为河水的长期浸蚀,茹河的河床已经深入到基岩中,整个河谷成了一个石质的深水槽。
  说到这里,有人会问:《中国历史地图集》将西汉安定县标在今甘肃泾川县城关镇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最新出版的《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也说安定县“治所在泾川县北五里水泉寺村”,说西汉安定县治所在今镇原县有什么根据?
  关于西汉安定县,《汉书·地理志》没有记载与之相关的山川河流或其他相关的情况,只有简单生硬的“安定”两个字,此外再没有任何的记载。《水经注》中也没有与西汉安定县相关的任何记载,这样两汉魏晋的地理著作中关于西汉安定县的位置的记载,就成了空白。这就给后人考定汉安定县的地理位置造成了极大的困难。所幸的是班彪在《北征赋》说他从汉彭阳县城到汉安定县城,又从汉安定县城到了长城边,其中的一段路是循着长城下的道路前进的,而后走到了萧关所在的汉朝那县境内(“吊尉卬于朝那兮”)。班彪当时行经的地方是汉代的彭阳县、安定县、战国秦长城和朝那县,而其中的彭阳县、战国秦长城和朝那县都在茹河的北岸,设使汉安定县在泾川县城北五里的水泉寺村,那么班彪要从彭阳故城所在的彭阳村往南到泾川县城北的水泉寺村,而后又从水泉寺村往西北到镇原县的武沟乡,这样就让班彪绕了一个很大的圈子,或者说走了三角形的两个边,这一来一去就多走了约两百里。这样的路线是既不合情理,也不符合当地道路的实际情况。关于汉安定县位置的记载,是班彪的亲身经历,是他亲笔所记,写作时间比《汉书·地理志》还要早,是当时人记载当时的事情,可以说是最真实可靠的记载,完全可以说是不容置疑的(关于汉安定县的地理位置说笔者将另撰文讨论)。
  总之,从《史记·匈奴列传》所记,到西汉末年汉班彪的亲身经历来看,镇原县就在丝路要道上。早在先秦时期,这条横贯今镇原县全境的道路就已经开通,是当时最早的丝路通道。
  三、丝路重镇彭阳古城
  从西峰一进入镇原县境,我们就在镇原县委祁涵同志的带领下,直奔彭阳古城。彭阳故城在彭阻乡驻地井陈家村,在镇原县城关镇东58里,茹河北岸。井陈家村原来是一个小村庄,20世纪90年代只有400多口人,村落沿彭阳古城遗址分布。现在一进村子,街道两边全是房屋,根本看不到故城的踪影。如果不是祁涵同志带领我们深入小巷民家院落,是根本找不到故城遣址的。据《镇原史话》记载说:
  彭阳古城除北墙中间新挖豁口,基本保存完整。南城墙已被茹河冲毁,东西城墙仅留几处残垣断壁……古彭阳县城东西长250米,南北宽200米,城墙残高10米,墙根厚约6米,夯土层厚20至30厘米。城东西各有一门,南有便门,城墙四角各有敌楼一座,残迹仍存。1966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茹河古名彭阳川,据《元和郡县志》记载,彭阳古城与彭阳川相去一百步。如上述记载不误,从彭阳城“南城墙已被茹河水冲毁”情况来看,茹河水肯定是向北面摆动了,使原来离开茹河的城墙被河水冲毁。古代镇原县境内的丝路古道是东西向的,所以彭阳古城的城门有东门和西门。出彭阳古城东门,可达今宁县,从宁县往东南可到长安;从宁县往北沿环江北上,可到今宁夏。出彭阳古城西门,经今彭阳县可到固原市。再从固原往北,沿清水河河谷而下,过黄河可到宁夏、内蒙古。从固原往西北,经今海原、平川区(白银市)和靖远,过黄河西行,可到甘肃河西。从固原往西,经海原、靖远、榆中,可到兰州。如上所述,汉文帝时入侵的匈奴人,是从彭阳古城往南,经今平凉、华亭和陕西陇县南下的,所以古城的南面也有门。从彭阳古城往南,经今泾川县往东南,经由今陕西彬县、乾县可到长安,这也是一条古道。
  当年匈奴南下关中,经由彭阳;后来班彪北上,也途出彭阳。东汉末年段熲与羌人作战时,“将兵万余人,赍十五日粮,从彭阳直指高平”(《后汉书·段熲传》)。这些都说明,从先秦到西汉,再到东汉末年,彭阳一直处在丝路要道上。安史之乱时,肃宗逃往灵武(治所在今宁夏吴忠市北),《旧唐书·肃宗本纪》记载了他由长安往北的路线:
  上廻至渭北,便桥已断……自奉天而北,夕次永寿……戊戌,至新平郡。……己亥,至安定郡……庚子,至乌氏驿……上至彭原……辛丑,至平凉郡……
  这段记载十分具体,记载当时肃宗从长安过渭河,朝发奉天(治所在今陕西乾县),夕到永寿(治所在今陕西永寿县永寿坊),经新平郡(治所在今陕西彬县)、安定郡(治所在今甘肃泾川县北水泉村)、乌氏驿(在今泾川县东北罗汉洞乡驻地罗汉洞村),往北到了彭原。这个彭原是唐彭原郡,也就是宁州,治所在今甘肃宁县。从彭原县往西就到了平凉郡,平凉郡即唐代的原州的别称,治所在今固原市原州区。可以看出,当时肃宗从今泾川到固原,是绕道到今宁县,再从宁县往西,经今镇原县到固原市的。这是因为当时唐肃宗在逃难,完全没有既定的路线。据《元和郡县志》记载,当时的安定郡(泾州)到临泾县(治所在今镇原县)是由道路相通的,两地间的距离是90里,根本不需要经由宁州的。这段记载说明,在唐代镇原一线还是西北地区通往关中的交通要道。
  总之,从秦代到唐代,镇原一线是丝路北线上的重要通道。自从宋代平凉、隆德之间的六盘山开通以后,精油平凉地区的道路日渐重要,而镇原一线就日渐式微了。
  (作者系兰州大学教授)

分享给好友阅读:
主办:365足球即时比分 承办:镇原县政府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地址:甘肃省镇原县城关镇中街21号 
电话(传真):0934-7121808 邮箱:zyzfbxx@163.com 邮编:744500 
陇ICP备07001201号 网站标识码:6210270009 甘公网安备 62102702000101号